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 >> 董永传说 >> 文献记载
文献记载
日期:2015-03-26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董永与七仙女民间传说源远流长,历代史学家、文学家通过他们的笔墨记载、赞颂了这一婉约凄恻的美好故事。早在西汉时就有文献记载,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9-公元前8年)编制的《孝子图》,其辞云:

  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恳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忽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为奴,何敢屈夫人为妻?”妇人曰:“愿为妻,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于理乖乎?”主问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于是索线,十日之内十匹绢疋。主惊,遂放夫妇二人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天之织女,感君至孝,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雾四垂,忽飞而去。

  刘向编绘的画像现已失传,而其辞幸得由《太平御览》保存下来,其故事情节就是根据民间传说编写的。故事前半部分与现在流传的相差不多,后半部分则不同,是织女在事成之后,自动上天。刘向是西汉王朝楚王刘交的四世孙,历经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四朝。他生在西汉(前汉),焉能预见身后有“后汉”呢?原来,《太平御览》是宋太宗时根据北齐时编的《修文殿御览》、唐代编的《艺文类聚》、《文思博要》等汇编成的一部大类书。现在,除《艺文类聚》外,其余均不传。清代阮元序鲍刻本《太平御览》云:“存《御览》一书,即存秦、汉以来佚书千余种矣。”所以,“前汉”是唐宋人征引资料的口气,有人据此证明:“这一段记载仅见于唐代人的引证,恐怕未必可靠。”我们认为,如果是“假托”,伪造者改“前汉”为“汉”或“本朝”有何难哉?由此推定,此故事的起源不会迟于西汉末叶。

  东汉冲帝(刘炳)永嘉(公元145年)左右的武梁祠石刻画像中,更形象地描绘了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说明这个故事在当时已家喻户晓。寺观祠堂已用石刻公之于殿堂之上,宣传封建的孝道,要人学董永,做孝子事亲。画像以此为题材,说明董永卖身故事早在永嘉之前就广为传诵,可以说是我国的一个流传甚久、甚广的民间故事了。

  三国时,著名诗人曹植(公元192-232年)虽出身于皇族,但对民间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根据历代相传,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他在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撰的《灵芝篇》中写了古代四位大孝子的故事,即虞舜、韩伯瑜、丁兰和董永,热情地赞扬了织女帮助董永偿债的义举。

  ……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债以供养,佣作致甘肥。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

  这首诗是目前见到的直接反映董永故事的最早的文献资料。诗中故事情节与嘉祥武氏祠画像所表现的内容基本相符。

  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干宝(约公元324年在世)编集的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书中也记载了董永卖身葬父之事,但故事情节与前略有不同: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疋。”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北魏元谧墓石棺线刻画有“孝子图”。“孝子图”共六幅:第一幅即“孝子董永”,有三个画面。一为董永向财主借债,二为急行赶路,三为途遇仙女。

  根据汉魏的故事,民间流传的《二十四孝图》整理而成的《孝行录》一书,正面是董永与七仙女槐荫分别的图画,后面有一段文字: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路遇一妇求为夫妻。俱去主家,令织缣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荫会所,遂辞永而归。

  葬父将身卖,仙姬陌上迎。织缣偿债主,孝感动天庭。

  《孝行录》虽是清代刊本,但文字显然是根据汉魏的文字记载,图像成于明末清初。从以上引文来看,董永与天仙相配的故事,在汉魏、晋历代相传,由于时代不同,传播的年代不同,环境不同,有着细微的差异。但有一共同点,其情节大体相同,基本上保持了民间故事的风貌,比较粗犷质朴,成为后来这类文学的雏型。

  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62引刘向《孝子传》云:

  董永者,少偏孤,与父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父自随。父终,自卖于富公,以供丧事。道逢一女,呼与语云:“愿为君妻。”遂俱至富公。富公曰:“女为谁?”答曰:“永妻,欲助偿债。”公曰:“汝织三百疋,遣汝。”一旬乃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女也,天令我助子偿人债耳。”语毕,忽然不知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此段记述中引文部分没有“前汉”二字,这说明了《孝子图》不是后人伪托。孝子图的记载是真实的,董永当是西汉人。

  北宋丞相晏殊在西溪任盐仓监时,为政清廉,为民造福。北宋时后人为纪念他改西溪为晏溪,并编修了《晏溪志》,其中记载:

  汉董永,西溪人,养父家贫,流寓佣工,父亡,贫无以葬,自卖其身;贷主人曹长老万钱以葬,孝感于天,降仙女为偶,永与俱伺钱主。令缫丝织绢三百尺,一月而毕,以赏万钱。一月毕,辞永去曰:我乃天庭七女也,缘君至孝,故代为织绢,言讫,凌空去。

  北宋《吴淑事类赋》注:

  董永墓,在如皋县北一百二十里。元扃叠立,有人长瞑,不封不树。

  西溪地处如皋以北,所记距离相等,此处所载正指西溪的地理位置。

  南宋《方舆胜览》载:

  海陵西溪镇,汉孝子董永故居。而“孝子祠”、“天女寺”、“缫丝井”皆以永传。

  元赵道一《真仙道鉴后集》卷二“织女”记载:

  董永少失母,养父。家贫佣力,至农月以小车推父置田头树荫下,而营耕作。父死后,自主人贷钱一万,自卖身为奴,遂得钱葬父。还于路忽见一妇人,姿容端正,求为永妻,永乃与俱诣主人。主人令永妻织绢六百匹,“放汝夫妻。”乃当机织,一月毕,主人深怪其速疾,遂放之。相随至旧相见之处,而辞永曰:“我天之织女,缘君至孝,天帝令助君偿债。”言讫,凌空而去。今泰州有汉董永所居,天女缫丝井存焉。(出自“汉书”)

  (后注云:此处《汉书》指汉世流传之书,非史书之《汉书》。)

  从这里可以看出,西溪董永与七仙女故事在汉代时就有史料记载,自汉至今在西溪世代流传、生生不息。

  明《嘉靖维扬志》载:

    董永墓,在泰州西溪镇……

  明《西溪镇志》载:

  西广福寺,在镇西北一里四十步,此寺董永行孝时,即曹长者之故宅其址,长者无子,遂捨其家,就室建伽蓝殿,事迹沦没,惟缫丝井存焉,自汉章帝元和年具表,赐名奉孝……

  天女庙,在镇东北凤凰池后,昔董永遇天仙女此,后凤凰来浴于池,天仙乘凰而去,时人见其孝感,遂建此庙,久废无迹。

  董永庙,在镇西广福寺之后,汉时建立,今失所在,孝子董永佣于赤荻垛曹长者家,觅钱葬父,孝感于天,立祠以祀至今,其万历丙子岁,浙江山阴人水利道佥事黄猷吉,立祠立像于范文正公后,祀之,朱坚看守,春秋祭之。

  凤凰池,在镇东广福寺西北,董永遇仙女,七月七日,乘凰于此,浴去,后废。

  董永墓,在镇一里四十步,有汉董永墓,在西广福寺后。按《吴陵志》(即泰州志):古有此墓,墓塌久矣,亦有永父墓,葬曹长者故宅,其事迹本末,《晏溪志》载甚详。

  董父墓在镇东北角“龙王庙”西侧。后人为他在墓旁建一亭,取名“永父正公亭”。至今董孝贤祠内仍有对联为证:“卖身葬父一贫如洗,忠心为奴孝思严亲。”

  明何垛场大使、诗人陆原博《题董永祠壁》,吟颂出:“千年遗事青山在,冢草萋萋带染痕,环佩不归双凤沓,白云长日护溪村”的赞美绝句。

  明末清初著名盐民诗人吴嘉纪留下了千古绝唱:

  烟墟晻蔼野晖斜,问讯溪中仙女家。

  一自杼声闻下里,千里流水出寒沙。

  离尘古甃自生藓,照影今人谁似花。

  环珮遥遥不可遇,荒凉徒倚暮云遮。

  清雍正《泰州志》载:

  汉董永,丁溪场人,即世传卖身以葬父者,今本场永与父墓并存焉。

  清嘉庆《东台县志》卷22引《晏溪志》载:

  董永,西溪镇人。父亡,贫无以葬,从人贷钱一万,以身作佣,毕,道遇一妇人求为永妻,永与俱诣。钱主令织绢三百匹以偿,甫一月毕,辞永去曰:“我天上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命我代为织绢。”言讫,凌空去。今西溪镇永与父墓并存焉。

  清道光《泰州志》载:

  董永,丁溪场人(雍正扬州府志作海陵西溪镇人),即世传卖身葬父者,今丁溪场永与父墓并存,西溪镇有天女缫丝井。

  清道光贡生夏荃撰《海陵丛刊?退庵笔记》载“董孝祠”:

  董孝子名永,西溪镇人,鬻身葬父及遇天仙事详《州志》,永与父墓俱在西溪。辞郎庙、缫丝井、凤升桥、风升井、义乡桥诸古迹皆永故事。永西汉人,为吾邑人物之冠,其井墓亦古迹,最久者祠。……

  综上所记载,全国各地董永传说众多,唯独西溪一带如此高度集中,事实清楚历代不息,充分说明西溪董永故里的可靠性、真实性。

  宋《锦绣万花谷》(阙名著)于淮南东路泰州载:

  天女缫丝井在西溪镇广福院,相传汉董永所居,井即天女汲以缫丝者。

  宋《广事类赋》:“天女缫丝纷络绎。”注云:

  泰州西溪有缫丝井,世传汉董永寓居于此,井即天女所以缫丝者。

  明英宗天顺六年(1462年)巡宰李诚莅监西溪,查看“缫丝井”后,建亭其上。当年九月亭建成,亭的梁柱上还雕刻有水藻形的花纹。

  明礼部侍郎王瓒曾赋《缫丝井诗》:

  彩云飞去凤笙残,月转梧桐玉甃寒。

  机杼荒凉秋草歇,辘轳寂寞野花团。

  祗凭博望知源邃,肯信麻姑见底乾。

  千古真游何处觅?一双鸣鹤绕栏杆。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西溪巡检司刘文奎又为之修亭作记。

  明天启四年(1624年)《淮南中十场志》载:

  “缫丝井”去场七里,在西溪镇广福寺后,相传汉曹长者遗宅,孝子董永,贫不能葬父,以身佣万钱归治葬事,道遇一女求配,偕往主家佣纺织,月成缣百匹,尽尝所贷,遂相携归,经前相遇处,女忽凌云而逝,始知其为仙女,遂名此井为缲丝,今尚未泯,井口小而下实弘深,水味甘冽,每旱,诸井皆涸,此井不失其常,春蚕熟时,井生草根长丈余,传为仙迹云,……金钗井,在西溪镇市河东,世传仙女别董永时金钗插地而成者。

  明都御史凌儒曾作“河垛八景”之一“董井寒泉”诗:

  报德何难自鬻身,缫丝人远事犹新,

  金梭尚照西溪月,玉井长流东海春。

  万古纲常垂胜地,千年祠屋傍通津,

  漫游忆昔曾瞻拜,採拾芳言字字真。

  明末清初,郑板桥好友、兴化人顾繁(于观)作的《缫丝井亭记》中引录过邱容咏“缫丝井”诗:“天女缫丝中,仙君始得名。谁知千载后,不断辘轳声。”

  清盐运泰州分司诸世暄题诗刻石,诗曰:天女常辞金井栏,至今泉水尚清寒,博兴瀛海争传处,叹煞从来孝子难。

  又记“天女缫丝井”云:

  在西溪镇广福院,汉董永所居,即曹长者故宅内井也,永养父至孝,家贫常佣力,父亡,贷主人万钱以葬,约自鬻其身。后感天女为偶,一月织缣三百六十疋以偿,乃凌空去。井即其汲以缫丝者,水最深广,旱汲不绝,每蚕熟时,井有白草根长丈余如丝然。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