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东台抗日史话
第三讲 党的组织领导
日期:2015-08-28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东台人民在抗日斗争中,由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中央提出的一整套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军事战略策略,明确了抗战胜利的道路,建立了统一战线和民主政权,促成了全县人民的团结,动员了广大群众,鼓舞了抗战必胜的斗志。党领导新四军和地方武装,开辟了敌后战场,在艰苦和复杂的条件下,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军和汪伪军。许多共产党员和抗日根据地军民一起,作出了英勇的牺牲和卓越的贡献,在东台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发展党的组织,带领群众抗日

  一九四〇年十月,新四军取得黄桥战斗胜利后,十月八日,第一次解放了东台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派彭冰山、苏北区党委派戴为然、孙蔚民、蔡公正等人到东台,组织中共东台城工作委员会(一个多月后改县工委)和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任命彭冰山为县长兼城工委书记,戴为然为副书记。东台城工委成立后,一面大力开展建党建政工作,一面发动群众建立和发展武装。我党在台城及所属各镇先后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全县九个

镇发展了二百多名新党员。

  一九四一年二月二十一日,日寇再度占领东台,我县党的组织有计划地撤离城区,转到农村,工作重点也由城镇转到农村。四月,县工委改为县委,党的组织发展工作以农村为主。在夏收运动中,我党提出“减租、减息、赎田、改善雇工生活”四大要求,大规模地发动群众,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广大群众积极向党靠拢,真心拥护党的政策,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县建党工作,从此全面开展,党的组织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共发展党员四百多人。夏收运动告一段落,群众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乡建立了党支部,村建立了党小组,到一九四一年八月份,全县大部分乡,一般都有三至四个支部,这时我县党组织的发展和活动,形成了第一个高潮。

  正当我县党组织得到蓬勃发展的时候,一九四一年八月十三日,敌伪对我苏中地区发动大“扫荡”,形势严重恶化,敌伪军经常下乡骚扰,袭击我地方武装和党政组织,推行伪化蚕食政策,建立伪政权。我县各地区党组织,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敌人的袭击、破坏,党的发展与活动,暂时处于低潮。在严重的局势面前,县委一方面坚持对敌斗争,由县里派出武装力量配合、支持区乡武装力量。带领群众抓汉奸,破公路;袭击敌据点,打击伪政权和下乡抢掠的敌伪军,以积极活动不断夺取胜利来扩大影响,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坚持对敌斗争的信心。同时,进行整顿工作,加强武装力量,吸收经过战斗锻炼的优秀分子入党。县委根据当时形势,决定全县党的工作,以巩固组织为主,发展为次,在巩固中求得发展,迅速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①普遍整顿组织,在全县党内进行审查。

  ②加强乡总支的领导,划分双重组织,分为甲种支部与乙种支部。

  ③在党员干部中进行反“清乡”教育。

  ④组织发展工作,改大刀阔斧为个别填表,慎重发展,成份上以贫雇农为主。

  ⑤坚持原地斗争。

  一九四一年十月份,县委在三仓东部举办了东台党内历史上第一次训练班,有几十个党员参加了学习。党训班以帮助党员骨干认清形势,确立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为主要目的。为便于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斗争,县委将角斜、李堡区划出,成立了分县委,同时,决定各乡总支、分支仍改建为支部,支部下设小组,减少了层次,充实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量。为了做好粉碎敌人大“扫荡”的准备,我县各级党组织在农村广泛宣传抗日必胜的道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坚持减租减息,对干部和党员进行了气节教育,干部都准备了假名和“口供”,以便随时对付敌人的突然袭击。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纷纷藏粮藏物,防止敌人抢掠。

  在多方面的努力下,我县党组织克服了敌人疯狂“扫荡”、“伪化”、“蚕食”所造成的困难局面,经受了恶劣环境的考验。一九四二年春,我根据地形势逐步好转,党的威望日益提高,各级党组织陆续恢复活动,发挥作用:许多党员在艰苦斗争中,充分发挥了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作用;有的党员坚持原地斗争,深入敌据点,探敌情,抓汉奸;有的党员组织群众拆桥破路,敌人白天修,我们晚上破,有力地阻遏了敌人的军事行动;

有的党员不幸被捕,宁死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

  一九四二年春季开始,全县开展反“伪化”斗争。夏收期间,日伪对我抗日根据地又进行了一次“清乡扫荡”,很快被我根据地军民所粉碎,在军事胜利的影响下,各地反“伪化”斗争也不断取得胜利,使基层党组织在复杂的环境中得以站稳脚跟,开展活动。

  一九四三年全县八十一个乡镇,在实行新乡制的同时,建 立 了 六 十 九 个 党 支 部 , 四 百 三 十 五 个 党 小 组 , 共 有 党 员二千二百五十一人,巩固了乡、村民主政权。到一九四四年底,全县有区委会十三个,党支部增至一百五十五个,党员六千一百三十五人,党的组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和明显的提高,从而有力地领导了东台地区的抗日战争。全体党员在对敌斗争、支前工作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二、建立民主政权,巩固敌后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标志是政权问题。一九四〇年东台解放后,建立了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党的领导下,按照“三三制”原则,逐步建立了区、乡各级政权机关,坚持团结抗日,对征收公粮税赋,支援前线,推行“二五减租”,改善人民生活,举办教育事业,培养抗日干部,进行锄奸反霸,维持地方治安,发挥了很大作用,对苏中政权建设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抗日战争以前,东台县分为九个行政区,即一区东台、二区安丰、三区富安、四区栟茶、五区仇湖、六区时堰、七区溱潼、八区沈仑、九区小海,辖一百三十八个乡、镇,乡、镇下设若干保、甲。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由于当时干部缺乏,权宜采取上动下不动办法,区以下利用了旧政权,由农抗会协助乡保工作,行政组织仍为县、区、乡、保、甲五级。抗日民主政府管辖一、二、三、四、九区和五区一部分,六、七、八区为国民党顽政府所管辖。为便于开展工作,我政府在一区设立了海丰办事处,二

区设立三仓办事处。一九四一年二月,日本侵略军再次侵入东台城,并占领通榆公路的梁垛、安丰、富安等地。我县委、县政府转入农村,移驻三仓一带办公,坚持敌后斗争,形成了敌、我、顽三角斗争的局面。县委根据当时形势,将我政权所控制的范公堤以东的地区,重新划分为安丰、富安、三仓、海丰、潘 、三渣、小海和垦区八个区,共辖73乡镇,1039个保。

  政权刚建立时,乡、保长多系旧政权留下的旧职人员,多数是地主富农,很少是共产党员,一部分基层政权仍把持在封建势力手中,新旧政权斗争十分激烈。我政府有鉴于此,举办乡、保长训练班,进行新旧政权的对比教育,提高基层行政干部的政治觉悟,工作水平。惩办少数真心向敌假心向我罪大恶极的乡、保长,团结教育争取旧职人员为我服务。逐步调整旧职人员,正确执行党对两面派的政策,妥善处理两面派的案件,争取两面派的转变。通过一系列措施,旧政权得以改造,新政权逐步巩固。

  一九四二年初,我县根据苏中区党委“关于加强参政会工作”的指令,召开了东台县政扩大会,广泛掀起人民参政的热潮。

  一九四三年五月九日至十二日,正式召开了第一届参政会,决定自下而上进行民选政权工作,各区设立参政工作团,开展基层群众性参政活动。

  (一)民选乡长,成立乡政府委员会

  一九四三年春,开始实行乡选,首先在唐洋区许墩乡、三仓区临海乡进行试点,后在全县逐步推开,当年有38个乡实行新乡制。一九四四年春掀起民主建政热潮,全县将五百多个保改为六百多个村,原来的甲相应改成组,废除了旧的保甲制,年底全县有80多个乡实行新乡制。到一九四五年四月底,凡是中心区有条件进行民选的乡,大部分都实行了乡选,全县154个乡,实行乡选的有96个,占三分之二。边区亦根据斗争需要,改革机构调整人员,成立临时行政委员会。

  (二)民选区长,成立区政府委员会

  在普遍进行乡选的同时,也开始了区选,首先在工作基础比较好,干部力量又比较强的中心区唐洋区试点。唐洋区经过一九四三年一年的民主建设,全区11个乡已有7个乡实行了乡选,根据三分之二的乡实行新乡制,方可进行区选的规定,唐洋区于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日到二十六日进行了区选,到会代表102名,选出区政府委员,何患同志当选为区长,这是苏中第一个区选试点。

  (三)成立参议会,民选县长

  一九四四年春,东台县共辖栟茶、角斜、唐洋、三仓、安丰、海丰、潘 七个行政区和一个东弶办事处,计80个乡镇,其中实行区选的一个,乡选的38个。由于普遍进行民主建政,县、区、乡政府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在此基础上,一九四四年五月三十日至六月七日,召开了东台县临时参议会,出席的参议员145人,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临参会议长,副议长及驻会委员,民主选举出县长董希白,县政府委员14人。

  抗日战争时期,东台县的政权建设,由于正确贯彻执行了党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方针、政策、原则,坚持对旧政权的利用改造,有计划地进行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对苏中区政权建设,推进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解放战争以至建国后的政权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群众团体,支援抗日前线

  一九四〇年十月八日,东台城第一次解放。为了组织群众、教育群众,中共东台县委派民运工作队向台城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开展以“团结抗日”为中心的宣传活动,群众抗日情绪大大提高。先后在台城及各区组织成立了商抗会、工抗会、妇抗会、青抗会等群众组织;在农村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组织农抗会、灶抗会、儿童团和地方武装、动员参军、支援前线等工作。

  在党的领导下,台城群众工作进展很快,商店店员、手工业工人组成商抗会、工抗会,民运部同志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为抗日救国出力流汗,为解放自己闹革命,领导他们向资本家提出增加工资、改善生活、保障工作的要求。

  东台县工抗会组织起来以后,先后发动了砻坊工人的增资斗争,箩工反对封建把头剥削斗争,香业工人的罢工斗争,都取得了胜利。

  三仓区手工业工人组织工人抗日协会,开展抗日活动,制订协会章程和活动步骤,向老板提出改善工人劳动条件、保障工人政治权利的要求,得到胜利。手工业工人的抗日情绪大大高涨,有八个青年工人参加主力部队,其他适龄工人都参加了民兵组织,后来成为翻身闹革命的主力。

  商抗会成立后,积极支援前线,一九四〇年冬抗日前线伤员撤到东台,商抗会积极组织人员连夜完成缝制棉被的任务,使伤员及时有棉被御寒。

  为了维护台城治安,商抗会成立了自卫队,队长程种仁,指导员叶铿,并由县政府军事科发给步枪27支,商抗会将店员职工组织起来,白天站岗,夜间巡逻,防止坏人捣乱,禁止一切物资偷运敌占区,为保证军需民食、维持地方治安作出一定的贡献。

  城市工作开展以后,党提出了“一切工作深入农村,一切工作深入下层,一切工作为了培养干部,一切工作适应游击战争”四位一体的口号。因此抗日宣传工作自城镇转到农村,广泛宣传刘少奇同志提出的“要不要打鬼子?谁打鬼子?怎样打?会不会胜利?”四大问题。

  民运工作队初到农村,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共宣传,封建地主的顽固势力,开展工作比较困难。为此民运工作队的同志,深入到群众中去。一方面利用旧政权的乡保长,为我们工作;一方面与苦大仇深有斗争精神的贫雇农串连,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并大力宣传抗日民主和推翻旧政权、当家作主的革命道理。经过一个时期的宣传教育,群众逐步认识了共产党员是为劳动人民谋幸福的党,新四军是解放人民的军队。在此基础上,各乡陆续成立各种群众组织,培养积极分子,秘密发展党员。

  各乡成立农抗会,把东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民,在自愿的原则下,吸收到农民抗日协会,成为农抗会会员。民主选举农抗会主任,开展活动。主要任务为反对地主豪绅恶棍高利贷高地租剥削农民,推动抗日运动。农抗会协助地方政府搞好支援前线工作,协助抗日军队,负担后方勤务工作,如抬担架、送军粮、传递情报、侦察敌情、封锁消息、除奸防匪等。

  角斜区贲南小学儿童团,在拥军的号召下,自动生产袜子64双,送县政府转交部队,还自动捐献抗币62元,救济四分区受难儿童。

  唐洋区儿童团帮助部队站岗放哨,送情报,探敌情,并利用挑猪草、田间劳动为掩护,监视敌人活动,利用到据点卖鱼虾,刺探敌情。

  三仓区青年组织成立剧团,演出节目,宣传抗日主张和战争形势,使群众深受教育。

  许河区妇女积极参加支前工作,抬担架,护理伤病员,磨军粮,做军鞋,送粮草,帮助四属代耕代种,发挥了妇女的作用。

  唐洋区妇女还积极纺纱织布,供给抗日军民。

  根据一九四四年夏季统计,全县有区工抗会6个,执委59人;乡工抗会53人,执委293人,小组长493人,会员8382人。

  全县有区农抗会6个,执委68人;乡农抗会70个,执委532人;乡农抗会代表2665人,会员45826人。

  东台县的群众工作,是在党领导下,把各行各业的群众组织起来,实行全面抗战。各抗日民众团体,大力支援前线,维护后方治安,为抗日战争胜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四、开展减租减息,改善群众生活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根据国内阶级关系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面抗战,将过去实行没收地主土地还地于民的政策,改为减租减息(以下简称“双减”)的土地政策,在广大解放区内领导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双减”运动和增资斗争。

  我县一九四一年夏收期间正式开展“双减”运动,具体内容是不论农民租种地主的地,还是地主分收,一律实行“二五减租”(即在原来交租或分收总额中减少25%),农民向地主富农或资本家所借的债,一律交平息、低息,高利息一律降下来。凡加利超本户,一律不交利息只还本,或全部取消债务。

  为了搞好“双减”运动,一九四一年初,苏中区党委在栟茶开办了夏收“二五减租”运动骨干训练班,公布了胡服(刘少奇)同志“关于大刀阔斧地发动群众,开展夏收‘二五减租’运动”的一封信,组织了民运工作队,以栟茶、李堡、唐洋三区为重点深入发动群众。

  在苏中区党委部署下,三月份,县委在小海区召开扩大会,进行“二五减租”、雇工增资和抗日救国的动员。会上,成立了农民抗敌协会筹备会(简称农抗会),其主要任务是反对地主豪绅、地方恶霸用地租高利贷剥削农民,推动抗日救国运动。夏收时,首先从中心区开始,继而全县普遍发动农民群众,在团结抗日的旗帜下,正式开展了“双减”运动。各中心区党委和政府负责人到群众中去,向农民群众了解封建剥削、土地占有、各阶层的生活及对我“双减”政策的态度等情况。各区纷纷召开了农民代表大会,宣传“双减”政策和具体部署,收集群众的反映和要求,选出一批群众积极分子为骨干,由这些骨干在各乡、保带领群众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双减”运动。

  “双减”运动的方法一般的是召开农民大会,通知地主参加,会上宣讲我党的政策,动员地主自觉减租减息,号召农民群众起来实行减租。有的乡农抗会,在宣传发动农民时,引导他们就“谁养活谁”的问题与地主开展说理斗争,启发农民的觉悟;有的地方干部带领农民到地主家中面对面地开展说理斗争,使地主自觉执行政府“双减”法令。

  当年夏收“双减”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一些地主承认减租减息,在斗争中农民提高了觉悟,农抗会更加健全,农民自卫队也组织起来了。

  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八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公布后,为进一步正确进行“双减”运动指明了方向,各阶层纷纷表示欢迎拥护。县委、县政府在党内外广泛宣传中央《决定》,讲清土地政策的基本精神:一是必须减租减息,以便把广大农民发动起来;二是又要让地主生存下去,在经济上是削弱封建剥削而不是消灭地主阶级,这是团结抗日的需要。经过宣传教育,大部分地区采用了谈判斗争的方式,履行减租换约手续。

  一九四四年六月,县政府发表《施政纲要》,重申继续改善人民生活,贯彻减租增资法令,强调必须真正地、彻底地实行减租规定。“租约”一律重换,由县政府统一印发,已减租的佃户应交租,雇工工资要增加,并改用实物工资,严禁高利贷剥削。《施政纲要》还指出渔民、灶民生活亦应改善,并努力提高生产水平。县委在夏收前召开了扩大会,专题研究夏季的“双减”工作问题,指出当年夏收运动的任务,是以普遍开展查减工作为主。在进行“双减”工作的同时,我民主政府在雇工中开展了增资斗争。例如角斜区的佃户和雇工联合起来,在减租高潮中与老板进行增资谈判,由农抗会当场秤粮、付粮、换约、订合同。许河的雇工要求增加工资,通过斗争,雇工工资增加了20-30%。雇工、店员除增加工资外,还增加了福利,并签订了合同,老板不得借口解雇,允许雇工参加政治活动。县临参会规定全县统一的雇工工资标准,原则上规定每天十小时劳动制度,雇主雇工签订合同,不得随便解雇,从而进一步维护了雇工利益,巩固了增资斗争的成果。

  经过五年时间的反复斗争,“双减”政策在各地深入人心,得到了普遍贯彻执行。据一九四三年秋统计,有80%以上的佃农减了租。一九四五年四月三十日统计,全县22206户佃农已减租的有19399户,占81.3%,减租田亩约19万亩,减租实得熟粮约18000担,荒粮9100担;3079户佃户,向579家业主,倒回租粮5098担,换新租约5591张,退回租约3598张,有一千余名雇工增加了工资。

  在农区开展“双减”和雇工增资运动的同时, 弶港沿海渔区和灶区,则开展了类似“二五减租”的“二五减潮”和涨盐桶价、减草租斗争。所谓“二五减潮”,即一汛有十潮,过去渔民每潮所取得的海货都要将其中一部分缴纳给船主,作为交租的总额中减去25%。渔民成立了渔抗会,下设三仓、角斜、 弶港、艄公四个分会。一九四五年春进行增资斗争,渔工普遍增加了工资。

  我民主政府自一九四〇年开辟了灶区工作以后,建立灶抗会,组织灶民开展了长期的斗争。一九四二年每桶盐价由150元,提高到440元,草租也由50%左右降到20%左右,灶民生活得到改善。垣商被迫废垣,减轻了灶民所受的剥削。

  “双减”使农民、灶民、渔民得到了实际利益,他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思想觉悟和政治地位也得到提高,更热爱党,拥护党的政策,自觉地投入到党所领导的抗战斗争中去,许多积极分子参加了新四军和地方武装,有一大批骨干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群众有事不再找那些“阔大人”了,而是找自己的组织,群众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希望,为我党在广大农村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