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东台抗日史话
第六讲 敌后文化教育
日期:2015-08-28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1940年新四军东进,在我县开辟了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共东台县委和县民主政府,在根据地大力倡导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揭开了我县文化教育事业的光辉历史新页。在坚持敌后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办起了抗大式的新型中学,又新办了一百多所小学,在游击环境中坚持教学,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有力地配合了抗战,为党、政、军各条战线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抗日文化宣传教育方面,为了适应战时需要,通过办明理堂、办冬学和发展乡学、演唱抗日戏剧和歌谣等活动,教育了群众,打击了敌人。在反“扫荡”、反“清乡”的游击环境中,广大爱国师生和干部坚持敌后教学和进行抗日宣传,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民主办学

  (一)抗大式的新型中学

  1943年秋,我县栟茶中学的全体师生在校长何晴波、教导主任徐静渔的带领下,为了坚持敌后教学,离乡背井迁校到三仓区鲁家灶庙,借民房开课。1944年春,南通中学、如皋中学、如东县邱升中学,因日伪“扫荡“也迁到鲁家灶来,和栟茶中学合并,成立了一所联合中学,校长顾贶予,属四分区领导,简称“四联中”。起初设有初一、初二(分春秋季班)、初三、高一、简师、速师计八个班;后来学生人数逐渐增多,发展到十多

个班级。

  这是一所以抗大为榜样的新型学校,上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这所学校的思想建设。一天下午,风和日丽,一位朴实的军人,身穿灰色军装,在校长的陪同下,神采奕奕地走上讲台,一开始就谦逊地自我介绍“学生粟裕”,粟师长这四个字刚刚出口,“哗……”全场掌声雷动,随即全体师生肃静无声地聆听报告。两个多小时的形势报告,使师生们很受鼓舞,增强了夺取抗战胜利的斗志和信心。苏中行署管文蔚主任、分区专员梁灵光同志也常来校作报告,关心师生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所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是一些学有专长的爱国志士。比如教务主任高敬芝,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曾参加过“一·二九”学生运动。又如女数学教师吴霞,原在上海市读大学一年级,在地下党的帮助下,十九岁只身投奔苏北抗日根据地,来我县四联中任教。国文兼英语教师吴景陶,193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原在邱升中学任教,为了抗日随学校迁来联中。他的英语水平较高,1943年专员梁灵光设宴招待三名失事落水的美机驾驶员就由他充任翻译。其余如师范部主任徐静渔,还有罗洛、林琳等都是才能卓著的优秀教师和党政骨干。有了这支觉悟高、有相当文化水平的干部和教师队伍,就为办好这所学校提供了保证。

  学生除东台本县人而外,还有从通、如、启、海等沦陷地区来的,包括爱国民主人士、爱国青年、孤儿和革命干部子女。他们的家乡均遭日伪侵占或“清乡”“扫荡”。师生们分别住在鲁家灶庙周围的农民群众家里。生活虽艰苦,但学习勤奋,整日里书声琅琅,歌声飞扬,使原来沉寂、荒凉的鲁家灶庙,顿时变成为文化学习的中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也在这里得到了发扬。鉴于学生是来自各地的爱国青年,是为了抗日救国投奔前来读书学习的,所以学校打破常规,接收新生采取随到随考随插班的办法,能读哪个年级就上哪个年级。除语文、数学等基本学科按年级编班外,有些学科则采取上大课,如“簿记”这门课,各年级的学生都可以自愿听讲,做到学有专长,充分发挥各人的聪明才智。除了教学,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开荒种地三十余亩,秧瓜栽菜,既能改善生活,又学会了生产劳动。从通海地区来的学生还将纺纱纺线的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师生们在课余开展文娱宣传活动,积极配合“二五”减租、征粮、参军等政治任务。为了揭露旧社会的黑暗,他们演出话剧《夜正黑》,住在二十多里外的群众都赶来观看。动员参军时,教师吴景陶编了小调剧《叶兰英

劝夫参军》,演出后轰动了周围农村。分区司令员陶勇特地请他们到部队演出,并说:“这个戏演得好,我们的战士爱看。”另外从战争环境出发,他们还经常进行军事演习,真正做到了拿笔、拿锄又拿枪,学生都被培养成为能文能武的抗日骨干。

  1944年,到这里来读书的爱国青年学生越聚越多,后来竟达两千余名。先后为我党、政、军培养输送干部三千多名,光荣地完成了为保卫祖国造就抗战人才的历史任务。我县根据地除办有四联中而外,1944年底在三仓区篦子苴还成立了一所专门培训干部的学校,名叫“四专校”。校长孙蔚民、教导主任高敬芝(从四联中调来)、生活指导主任许凎、斐定。学员组织,以队建制,队下设班。共有三个队,每队十个班,每班十人左右。队长、副队长由校部指派,班长民主选举。

  学习内容以政治为主,以俞铭璜同志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为基本教材,还学报纸上的重要文章,时事战讯等,由学校领导人上大课。上课时,学员们都打好背包,席地而坐,膝盖上搁一块小木板,当桌子做记录。课后回队,再由班长主持讨论。有时针对学员中的思想问题,让大家畅所欲言,开展辩论,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思想觉悟。

  四专校和四联中一样,都发扬了抗大的优良校风。师生们生活朴素,睡的是稻草地铺,吃的是粗饭杂粮。利用课余时间开荒种地,改善伙食,做到学用一致和密切联系群众。尽管条件艰苦,但学习热情很高。

  四联中和四专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后来大都成为部队或地方各方面的领导骨干,不少同志至今仍在各个领导岗位上为党和人民工作。也有一些同志光荣牺牲在抗日的战火中,一些同志在解放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另外,1943年春,二分区文教科借垦区鼎丰公司仓库,以民办形式创设了一所中学,名叫盐垦中学。开办简师、初中各一个班,招生六、七十名。校长为裕华公司职员、民主人士陶叔彪,实际主持人是孙蔚民同志。该校办学有一定成绩,后来在反“屯垦”、反“清乡”时停办。

  (二)游击环境中的小学

  我抗日民主根据地建政以来,一直重视发展教育事业。1941年民主政府县长董希白亲自写信给教界人士贲养贤,要求恢复袁官小学,为抗战培养人才。后来这所小学就借民房为教室,开学复课。由于党和政府认真动员,不少知识分子响应号召积极办学。在三仓、海丰、唐洋、富安、盐垦、时堰等地区先后办起了许多小学,除极少数是接管的旧学校外,多数是新办的。校舍因陋就简,用庙宇或借私房,初创时多为单班复式,学生人数不多,每校教师也仅一、二人。其中以三仓区办的小学最多,有十余所。1944年统计,我县根据地计办有小学六十八所,教师二百〇四人,学生七千余人;到一九四五年已发展到有小学一百三十余所,教师四百余名,学生逾万。为了办好小学教育,必须要有一所起示范作用的小学。一九四二年秋,县政府派督学罗洛和张泉选择适中地点(在今南沈灶乡贾坝小学附近),创办中心实验小学。他们推举热心办学的乡粮管员朱兆荣为董事长,由地方上筹集资金在一仓河上架起一座桥,将三仓区的新民小学和朱灶小学合并,由朱兆荣献出住房做教室,兴办起一所东台县中心实验小学。第一任校长张泉,随后是沈一尘。初创时四个班,后来发展成六个班,学生近二百人。就以这所小学为中心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创造经验在全县推广。研究的课题有,上课的基本形式、复式教学、室内室外相结合等。四联中师范部的学生、各区小学教师都分期分批到该校来实习、观摩。探讨改进教法,搞野外教学、防空演习,采取边跑反、边教学、边生产,进行反“清乡”、反“扫荡”斗争的教育。

  当时日伪军经常对我根据地袭击、扫荡,边区学校难于正常地全日上课。因此,边区不少小学,辗转敌后,历尽千辛万苦,坚持游击教学。在教学形式上,有集中也有分散,辅以个人自学。情况紧张不宜集中上课时,就采取小组分散学习,教师负责辅导。为了便于巡回辅导,就将各组集中学习的时间穿插开来。教学内容以语、算、时政等科为主。地点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野外荒田内、树林里、河岸上或车棚里。没有黑板用门板代替,没有粉笔就用锅灶土写字,甚至用元钉、竹筷、芦柴等划地教学。教师除教规定的课本外,还教一些以抗日救国、反“清乡”、反“扫荡”等为内容的补充教材。由县、区、学校各编写了一部分。各地自编的语文教材短小精悍,中心突出,读起来琅琅上口。摘举数例如下:

  (一)雄鸡叫,东方亮,苏联红军打胜仗,打得德寇哇哇叫,日本鬼子也发了慌。

  (二)河水清,菜花黄,我送哥哥去参军,当兵要当新四军,保家卫国杀敌人。

  (三)要吃龙肉自下海,要吃虎肉同上山,要走好路问好人,要过好日子去问新四军。

  (四)鬼子兵清乡,碉堡篱笆墙。三光政策呀,烧光、杀光又抢光。捉鸡、逮羊,还要花姑娘。血海深仇永远记心上,鬼子欠下血腥债,得用鲜血来还偿。

  算术补充教材编进“二五”减租、征收爱国公粮的内容。常识补充教材除介绍一些有关农业生产的科学知识外,还编进一些英勇杀敌的抗日战斗故事。在边区和日伪军扫荡频繁的地方,不少教师冒着生命危险使用这些教材。敌人来时,用《三字经》《百家姓》等旧书蒙混敌人;等敌人离开了再教。有的白天发给学生,晚上收回来,埋在牛汪塘边或灰堆旁,以防不测。

  一九四二年三月,新安旅行团(刘少奇同志支持过的儿运组织)来到我县晓灶乡一带,积极开展儿运工作,组织儿童站岗放哨,唱革命歌曲,做小先生,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随后我县根据地的各小学都先后成立了儿童团组织。小学儿童团,组织儿童宣传,有抗日歌咏队、文娱宣传队等。如县中心实验小学的教师带领儿童,不顾环境艰难,设备缺乏,因陋就简,多方设法,配合参军、征粮,编排演出《红鼻子参军》、《军民一

家》、《白毛女》和《兄妹开荒》等剧目;溱东罗村振新小学曾组织儿童排演《牧羊少女》、《愚公移山》、《工农兵学商》、《浣衣曲》等抗日救国剧目,深受当地军民的欢迎,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学校还组织儿童站岗放哨,侦察敌情,递送情报,并开展拥军优属、练兵练武等活动。如栟茶区张埭小学师生,积极开展拥优宣传,利用夏晚乘凉时,流动到各村宣讲,并演出打花鼓、拉胡琴等节目。又如安丰区仲灶小学师生组织夏收工作队,由儿童组长小敏,站到凳子上宣讲交公粮的意义,很受群众欢迎。儿童们更是进行侦察工作的能手,他们利用摔跤、放风筝、游泳、捕鱼、下五马、挑猪草等为掩护,监视敌人的行动,了解敌人的武器和配备情况,立即报告部队或地方武装部门。

  小学儿童团在生产劳动、勤工俭学方面也很有成绩。儿童们在教师带领下开荒整地,种植蔬菜,养鸡、养羊,搞手工编织等,增加收入,不仅解决一部分学习费用,还作些捐献。如角斜区贲南小学儿童团积极响应拥军号召,织袜6422双,送县政府转赠部队;又献抗币60元救济四分区难童。据1943年统计:我县根据地小学师生计开荒66亩,种熟田17亩,养猪2头、羊160头、鸡70只,植树25842棵。

  尽管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辗转敌后,生活艰苦,而教师们却能奋发图强,克服一切困难,坚持教学和斗争。他们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令人难忘和值得学习的。

  二、文化宣传

  (一)“明理第一,识字第二”的明理堂

  我县根据地,从一开始就重视民众教育。1940年,各乡农抗会组成“农户学习组”,组织农民群众学文化,明道理。大家在学习组里学习了“东一村、西一村,村村都有种田人”;“船有舱,箭有弓,翻身跟着毛泽东”等课文,对提高思想觉悟,促进识字,配合抗战起了积极作用。1942年,各区成立了社教工作团,负责协助各乡办好明理堂和民众学校工作。次年冬县文教科召开教师联席会议,听取了董希白县长的报告,决定全面开展明理堂工作,广泛实施民众教育。各区乡先后砌建了明理堂(相当于后来的俱乐部),各村又办起了明理坊,为抗日文化宣传广泛建立了活动阵地。明理堂贯彻“明理第一,识字第二”的方针,除组织群众识字学文化而外,并结合中心任务进行政治宣传。如唐洋、角斜等区各乡在明理堂里张贴标语、布告,拉彩球,办壁报,组织拉二胡、唱小调,排演文艺节目,歌颂抗日救国的好人好事,揭露日寇的凶残暴行,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参军、参战工作。为了宣传抗日和帮助群众扫盲识字,有些区乡编有《新三字经》课本,在明理堂办夜校进行教学。

  (二)从冬学到乡学

  冬学是群众性的政治教育运动,利用冬闲组织农民学习,结合扫盲识字进行形势与任务的宣传教育,是党的优良传统。1941年陕甘宁边区发出“学习识字做好事”的号召,县民主政府领导开展冬学运动,我县广大干群很快响应,各种学习组织如识字班、读报组、一揽子民校、冬学识字班、夜校等,在根据地如雨后春笋,一个个破土而出。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冬学识字活动,“数九寒冬把书念,春暖花开好种田”。冬学识字班,除教识字

课本外,更以政府散发的传单做教材宣传抗日救国。传单内容有:“万众一条心,团结去抗战,手握红缨枪,去打小东洋。”“小白菜,青又青,我送亲人去当兵,当兵要当新四军,保卫国家为人民”。“做军鞋,送军粮,支援亲人打豺狼”等。有的冬学教师还编成小调教唱,既教识字,又使大家懂得了道理,有力地支持了抗战。后来办冬学形成高潮,由县培训骨干。1944年秋,苏中行政公署召开了一次文教工作会议,决定把成人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在冬学运动的基础上发展乡学。会议号召各地开展乡学运动,各个乡都设专职的乡学主任,变冬学为常年学习。会后不久,我县成立了乡学工作队,下设总务和戏剧两股,队员计七十多人,潘祝平、李石易先后任党支部书记兼队长。工作队直属县委宣传部领导,配合中心任务,排演戏剧进行宣传,平时分散随县独立团一道开展宣传活动。县团每进驻一地,工作队立即在驻地周围张贴标语、演出节目,强化政治气氛,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他们还深入边区刷大标语、演剧,甚至潜入敌占区控制伪乡保长,教育他们认清形势,不要与人们为敌。这支乡学工作队短小精悍,活动在战争环境里,出没无常,老百姓见了欢迎,日伪见了头疼。

  (三)抗日戏剧活动

  为了夺取抗战胜利,根据地各学校的师生,配合中心政治任务,编排演出不少宣传抗日救国的戏剧。当时部队和地方更有一些专业或业余的文工团和剧团的组织,也编演过许多有声有色、威武壮观的剧目,对鼓舞群众的斗志,提高抗战必胜的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1941年,一师文工团以侦破潘 大地主丁紫亭(顽镇长)对抗减租,杀死佃户陈信之的案件为题材,编演过话剧,揭露恶霸地主的罪行,结合抗日宣传,教育农民群众增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意志。

  1942年到1943年间,各区成立了业余剧团,在农村巡回演出。如唐洋区业余剧团,曾巡回演出《天下大事》、《暴风雨的前夜》、《救下杨奶奶的猪》等剧目。又如海丰区也成立了农村剧团,编演了秧歌剧《送公粮》、《小佳人想报仇》,广场剧《鬼子捉鸡》和以大补缸为形式的《修锅》,深入乡村演出,每演一场都有青年农民报名参军,如海丰乡上官村的李锡华,桑梓乡民主村的朱爱山等看了演出以后就要求参军。鹤 地区曾组成业余剧团,演出过秧歌剧《刘桂英是朵大红花》、歌剧《曹立三的转变》、话剧《放下你的鞭子》等,又自编自演了不少活报剧和小调剧,影响较大的如《斗争白虎星顾卓峰》、《活捉敌伪双司令》、《送郎参军》等,均受到观众的好评。

  1944年, 弶港剧团曾演出宣传抗日救亡的话剧《松花江上》。县乡学工作队曾配合中心任务编演大型剧目《朱茂才》,在县内外演出,并向分区党政机关汇报演出。吉洛(姬鹏飞)曾观看过此剧。三仓镇结合冬学运动的开展,组织文工团,搭露天舞台,被单当幕布,铜勺绑在柱子上,倒些豆油,放一把灯草点着,作为舞台灯光,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演出了《血泪仇》、《天下穷人是一家》等歌剧、话剧。这年十二月,《江海

报》264期载有我县许旺乡陆剑英发表的《争当抗属光荣》小戏剧,配合动员参军演出。

  (四)抗日歌声飞扬

  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我县各区乡旧有的民间文娱形式:

  唱凤凰、唱麒麟、荡湖船、挑花担、小放牛等都获得了新生。由社教工作干部编授新唱词,使这些形式在宣传抗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新编的唱凤凰词:“锣鼓一打闹嘈嘈,毛主席领导真正好。游击战争威力大,打得鬼子哇哇叫。”每逢春节前,就召集旧艺人培训,传授新编的歌词说唱,宣传抗日救国和党的方针政策,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有些区乡还将农民在踏车、推车、翻场、挑担时打的号子,编进抗日救国的新词,以利于在劳动中起宣传鼓动作用。

  在抗日战争年代,以抗日救国为内容的革命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我们高声歌唱中国共产党》、《跟着共产党走》、《新四军好》、《黄桥烧饼歌》、《三月新》、《流亡三部曲》、《大刀歌》、《大路歌》、《毕业歌》、《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长工四季歌》、《慰问伤员歌》、《起来,敌后的文化战士》、《反清乡》、《歌颂人民英雄》、《青年革命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游击队歌》、《十二月骂东洋》、《打倒日本鬼,解放全中国》等等,在我县根据地广泛流行。

  还有大量民间自编的歌谣小调,因为它们的内容密切结合抗战而家弦户诵,深入人心。比如:当时三仓地区流行着《粟司令打仗仗仗胜》的民谣:“反动派下乡来扫荡,家家户户遭了殃。奸淫烧杀又掠抢,百姓家破又人亡。来了救星共产党,领导人民把敌抗。新四军兵强马又壮,粟司令领导我们打了一个又一个大胜仗”。溱东地区流行着《去找粟师长》的民谣:“鬼子二黄(二黄指伪军)进了庄,百姓遭了殃啊,杀人又放火,逮猪又抢羊,锅碗瓢勺全砸光啊。穷人没法过啊,跑到北三仓,去找新四军,去找粟师长。武装起来保家乡啊,人人参军齐上阵啊,抗日烈火旺,杀尽狗汉奸,打败小东洋,民族才能得解放。”唐洋地区流行着《天上有个扫帚星》和《反清乡》的民谣:“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天上有个扫帚星,地上有个韩德勤,多少鬼子他不打,专门欺负老百姓。”“鬼子二黄搞清乡,欠下血债要还偿。篱笆插得千里长,一把野火烧精光。”后港地区曾流行歌颂英勇抗日干部的民谣:“王二大队长,身高胆又壮,杀敌赛猛虎,敌人吃败仗。”堤西一带还曾流行反对李长江投敌的民谣:“南山有条野心狼,苏北有个李长江,多少鬼子他不打,带领部队去投降。新四军,不答应,摆开战阵大交兵。把他打到塘头镇,把他打得喊救命。苏北人民有决心,把鬼子汉奸都肃清。广泛开展游击战,赢得胜利享太平。”

  此外我县根据地各区乡都自编了不少小调,如《送郎去参军》、《齐心打东洋》、《日军叹五更》、《十二个月长工》、《老板吃肉我喝不到汤》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和秧歌舞,在我县根据地也到处流行。在妇抗会组织领导下,广大妇女在劳动之余,三三五五地集中到院子里、广场上,边唱边扭,尽情流露她们获得解放的欢乐,气氛十分活跃。

  (五)办《庄户报》

  一九四四年七月,在县长董希白同志主持下,我县根据地创办了《庄户报》,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教育广大干群为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宗旨,主要报道我县政权建设、生产、财经、文教等方面的内容。董县长撰写了发刊词,并亲笔书写了报头。在当时印刷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系用油印版,计发行三十多期。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