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念抗战七十周年 >> 抗战老兵
陈文宝:传递情报的人
日期:2015-09-16 作者: 陈娟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穿着干净的白衬衫,腰板挺直地坐在巷道里,从89岁的陈文宝身上,依然可见军人的姿态。因为早年受伤,现在他已双目失明,生活起居都靠老伴和女儿照料。老伴拉着他的手,让他正对记者坐着,又拍拍他的手说:“记者来采访你了,你跟她说说打仗时的事。”

  “过去穷啊,吃不饱穿不暖,还受鬼子欺负。”为了改变自己和乡亲们饱受欺凌的命运,16岁的陈文宝毅然加入了新四军游击连。陈老比划着告诉记者,营养不良个头小,当兵时身高还没有枪高。后来,他被调到东台县独立团情报站,专门负责送信递情报。

  被调进情报站的第二天,陈文宝就接到了任务,将战友在敌人据点里得到的重要情报,连夜送到部队去。夜里伸手不见五指,路上一个行人都没有,第一次出任务的陈文宝根本不认识路,只能顺着西北方向慢慢摸索,心里又着急,怕走错路耽误了送信时间。路上看到一处房屋里亮着微弱的油灯,他赶紧进去请求老乡帮忙带路,就这样走了15公里路,终于将重要情报及时送到。来不及休息片刻,又匆匆赶回情报站。第二次送信,是一个狂风暴雨的黑夜,从李堡的战友那里得知敌人第二天要来扫荡,要赶紧通知部队撤离保存实力,陈文宝一个人冒着倾盆大雨,赶往部队驻扎地,一路电闪雷鸣,将通知送到部队后又赶紧回头,衣服全湿透了。陈老说:“那时候年纪小,看着打雷闪电心里还是有些怕的,但也好在有闪电,才能看得清脚下的路。”又一次夜里,上级派陈文宝将调集部队的命令送到分散在安丰、富安、唐洋等地的游击连,天亮之前,三地的游击连全部赶到集合。送完命令回头,一夜赶路的他双腿已经肿了,又接到参与战斗的命令,顾不上疲惫,赶紧扛起枪打鬼子。

  与盘踞在台北县(今大丰)的鬼子战斗时,需要从碉堡一侧的壕沟抄近道深入,十多名战士跳下去后却没有再上得来,因为敌人的壕沟里有滚钩,战士一下沟就被缠住。眼看着战士都牺牲在壕沟里,班长含泪命令其余战士撤退,回到后方想对策。大量滚钩只能靠牛来清除,而只有对河的农户家中才有牛,班长派陈文宝去与河对面的部队联络,向老乡借两头牛来清理滚钩。夜间突下大雨,要去对面必须过河,可河上的桥板被撤了,只剩下两侧狭窄的桥框,陈文宝冒着大雨借着闪电的亮光,小心翼翼地走在桥框上,“桥框宽度只有脚掌大小,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河里,被滚钩缠住。”费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对面的部队,将借牛的消息告诉他们,疲惫的他穿着淌水的湿衣服坐在墙角眯了会儿,用体温焐干了衣服。天一亮又将借来的牛赶过去,解了前方的燃眉之急。

  就这样,陈文宝怀里揣着“鸡毛信”,往返各个根据地,从来不觉得苦。他说,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战争年代,很多人参加革命都是视死如归,靠信仰忍受着饥饿和生死的双重考验,随时随地准备为革命牺牲一切。

  “这几年眼睛完全看不见了,打仗时后脑勺受过伤,神经受损了。”陈老告诉记者,后脑勺的伤是在淮海战役中留下的。国民党7架飞机在头顶盘旋,意图封锁线路,陈文宝和战友们冒着炮火爬上附近的石头山,搬石头做工事,连续作战两天歼灭了山下敌人。在与敌人的狙击战中,陈文宝的后脑勺被一颗子弹打中,即使受了伤,他仍然下意识地用脚蹬石头,拉手榴弹扔向敌人,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后晕了过去。幸运的是,穿进的子弹没有夺去他的生命,但弹片因为太靠近神经组织不能取出,永久地留在了他后脑勺里。

  往后的日子里,受弹片影响,他时常头疼得眼泪直流,但仍然坚持在解放战争前线,直到迎来新中国成立。这几年,后脑勺里的弹片生锈,影响到了视神经,如今的陈老每一天只能在黑暗中摸索,但他却无比乐观。“生是军队的人,死是军队的鬼。”陈老激动地说,“不要说是一双眼睛,就是要我的命也不会退缩半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