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纪念抗战七十周年 >> 纪念活动
致敬,抗战英雄
日期:2015-09-06 作者: 陈娟 字号:[ ] 视力保护色:

  开文根:和平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日本鬼子疯狂地进行“大扫荡”和“清乡”。那年,开文根17岁,在安丰朱天庙参加了粟裕的新四军一师,被编在一旅一团三营,从此开始了他保家卫国的抗战生涯。日前,记者走进位于南沈灶镇兆丰居委会8组开文根的女儿家中,听开文根讲述那段难以忘怀的抗战往事。

  1943年,正是春鱼上市的季节,粟裕师长派人去李堡侦察,侦察员们爬上电杆得到敌人情报,海安的敌军与李堡的敌军通话:“这里只有游击队,没有新四军。”海安的日军和伪军团长决定来李堡吃中饭,饭后去弶港弄点春鱼带回海安。得知这一情报后,开文根所在的新四军老一团和老二团于下午4点从三仓出发,次日凌晨4点多到达李堡附近,埋伏在公路两侧的麦田里。上午9点左右,鬼子和二黄排着四路纵队,从海安方向走过来,只见伪军在前,鬼子断后,枪扛在肩上,刺刀在太阳光下发出寒光。敌人趾高气扬,耀武扬威,他们万没想到,新四军两个团等候他们已经多时了。“打!”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战士们向着公路上的日本鬼子和二黄射出了仇恨的子弹,毫无防备的敌人被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晕头转向。李堡的敌人想增援,又被新四军火力封锁着。经过18分钟的攻击,前来李堡吃春鱼的一个团二黄和30多个鬼子死的死,伤的伤,没死的也全部被俘。

  李堡伏击战没多久,新四军一旅三个团奔赴如皋,计划伺机解放如皋县城。经过事先侦察,指挥员拟订了详细的战斗方案,开文根所在的老一团负责攻打如皋西门。那一仗打得很激烈,西门被攻破后,战士们与日本鬼子短兵相接,开始了肉搏战。“跟鬼子拼刺刀时,我挂了彩。”开文根拍拍受过伤的右腿,向我们讲述起当时的情形。他与其他五个战士组成一组,先后戳死了好几个鬼子,最后面临着三个鬼子,这三个鬼子年纪不大,身体强壮,面露凶光,就是被刺中了的鬼子,他们也不服输还伺机挥刀。好在六人互相掩护,配合默契,向鬼子发起进攻,在刺死了两个鬼子后,有一个鬼子仓皇逃跑了,开文根的右大腿被鬼子戳了一刀,幸好没有戳到主动脉。这一仗,全歼了如皋城的鬼子和伪军,解放了如皋城。

  1943年下半年,部队开赴到台北县(今大丰)裕华镇附近,决定拿下裕华镇。进攻前,开文根接到运炸药包炸碉堡的命令,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不辱使命,为赢得战斗抢得先机。开文根和其他两名战友夹着炸药包,在地面上匍匐前进,敌人碉堡里的机枪步枪不停地扫射着,派出去炸碉堡的第一个战士牺牲了。开文根和另一名战友含着泪,夹着炸药包,继续向前匍匐。距敌堡只有短短30米的距离了,敌军的火力更猛了,一颗颗子弹从开文根和战友的身边擦过,后面战友们的机枪步枪齐开火,最大限度压住敌堡的火力。开文根他们快速爬到了敌堡墙根下,把炸药包安放好,一个滚翻翻到了10米开外,两人一拉导火索,“嘭”的一声,敌堡飞上了天。就在这次攻打裕华镇的战斗后,开文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立了三等功。

  1944年春,日军为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陆续从华中地区抽调部队南下参加作战。粟裕率新四军一师兼苏中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决定于3月上旬发起以夺取车桥为主要目标的攻势作战。开文根参加了著名的车桥战役,一师七个团经四天四夜急行军,从三仓赶到车桥附近。战斗攻坚阶段,开文根与三名战友组成一个爆破组,负责炸毁碉堡。在战友们密集火力的掩护下,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他们一举成功炸毁了敌人的碉堡。这一次战役,一共摧毁敌人碉堡50多个。从此,新四军进入反攻阶段,日军向下坡滑行,气势大不如前。

  后来,抗日战争胜利了,开文根又投入到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等,在战斗中屡次负伤,但他都咬牙坚持下来了,与千千万万的将士用鲜血筑造出新中国。开老摸摸身上的伤疤,语重心长地说:“战争年代的残酷是未经历的人难以想象的,和平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王益荣:热血机枪手,英勇战沙场

  在弶港镇渔舍村,记者见到了已经进入耄耋之年的抗战老兵王益荣,一身干净朴素的着装,下颚因为战时负伤的印迹依旧明显。晚辈们说,现在老人家的记忆力没以前好了,但好在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当记者提起战争年代的那些事儿,他一下子来了神,努力回忆,向记者讲述起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1944年12月,刚满20岁的王益荣参加了新四军,在新四军六师五十二团(后改编为一师二旅四团)历任机枪组组长、副班长、班长,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党小组长、支委。先后参加对日伪、蒋作战25次,其中直接与日本鬼子交锋8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战斗模范1次。

  在王益荣的家里,有一条稍显破旧的毛毯,年代久远,却弥足珍贵,这是他在一次阻击战中收获的 “特殊奖品”。王益荣告诉记者,在淮阴的一次阻击战中,时任机枪组副组长的他和战友们一起在河边的芦苇荡里蹲守了近三个小时,虽然饱受蚊虫叮咬,但是他们始终保持隐蔽。当发现几十个日本鬼子乘着两条木船过来时,担任指挥的他并没有急于开枪,而是等到鬼子进入最佳的射击范围,才指挥战友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如梭的子弹令船上的鬼子顿时乱作一团,有的当场击毙,有的跳入水中溺死。战斗结束后,没顾得稍作休息喘口气,会游泳、懂水性的王益荣又潜入河里,打捞日兵尸体和沉落的武器,因此受到了部队的嘉奖。

  在战场上,王益荣英勇杀敌、屡立战功,但在夜深人静时,他总会思念着远在家乡的母亲。行军过程中,他随身携带着一块银元,每每思乡心切,总会拿出来默默擦拭,这是临行时母亲亲手交给他的。说起这块银元,还有着一段传奇。战场上,子弹可不长眼,1945年初春攻打兴化城的一次战斗中,日本鬼子的一颗子弹射中了他,集中精力作战的王益荣顿时感觉心口一颤,随即棉袄开了花,可他却安然无恙。原来,这次鬼子的子弹恰好打中了被随身包好放在上衣口袋的这枚银元。事后,他逢人便说,是妈妈的银元救了他。而这段神奇般挡住敌人子弹的故事也在部队里一时传为佳话。

  说起脸上的伤,王益荣记忆犹新。“战事激烈,根本顾不上危险,只能往前冲。”王益荣说,1946年12月,在宿北战役中,他率领的机枪班顽强作战,先后抵御了国民党军队多次猛烈的进攻。但也正是在这一场战役中,他的两颚不幸被子弹打穿并从后颈窜出。“当时根本来不及反应,只感觉到一阵剧痛,便没了知觉。幸好保住了一条命。”后来,经后方医院长达半年多的医治,王益荣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也从此失去了牙床,不能正常吞咽吃饭,还经常无知觉地流口水。因为伤势,王益荣不久便被分配到苏北行政公署荣管局苏北荣校担任司务员。

  1950年5月,王益荣退伍回乡前,在评定伤残等级时,根据伤残部位和对生活的影响程度,部队给他定为一等乙级,但他坚持不要,并说服领导把自己的等级给了断臂断腿的战友,自己只定了二等甲级。事后,有人说他傻,但他总觉得“傻”得值得。

  退伍回乡后,王益荣先后担任过村长、村书记、养殖场场长等职,直至1987年退休。在战争年代成长的王益荣虽然文化不高,但他最喜欢编顺口溜,这些顺口溜在工作中不仅能融洽干群关系,而且反映了一个时代发展的印迹。“渔舍虽小,里面长粮,外面长草。”是对开垦后海滨乡村的赞美。在做对虾场副场长时,他说:“跟了顾伯洪,勤劳不得穷,天天鱼肉大米饭,外加二两老白干。”则是对勤劳、乐观、生活的一种表达。如今,王益荣老人唠叨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过去跟党干革命四十多年,今天儿孙满堂幸福享晚年。”

  王伯新:弃医从戎,九死一生

  在硝烟四起的年代,他弃医从戎打鬼子;在与日军激战,弹尽粮绝后曾被俘虏;被关进老虎桥监狱里,他饱受折磨,凭借超强的生命力活下来。99岁的王伯新老人用一生见证了历史的巨变,在他的身上有着抗日战士的豪情壮志和铮铮铁骨。

  近日,在望海小区,记者见到了这个带着传奇经历的抗日老兵王伯新。他坐在藤椅上用放大镜看着报纸,嘴里叨念着“智慧东台”“互联网+”。老人有些耳背,眼睛也看不太清楚,整个人显得比较憔悴。但当说到抗日经历时,老人像变了个人似的,两眼放光,炯炯有神,言语铿锵有力。据老人回忆,1939年,中华大地已是硝烟四起。他放弃中医的职业,毅然选择从军。为什么会弃医从戎?老人解释道,一天,他的友人突然来访,质问他:你在家里干什么?你不知道青年人都去参军打鬼子吗?果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老人当机立断,随友人一同报考东台县地方军警政工人员训练班,一个月后,他被分配到东台八区常备中队出任一分队政训服务员,相当于上士。1940年改编为保安团,老人又干回老本行,改任时疫诊疗所事务员。当年又改任保安团八中队少尉指导员。而后他又调至七中队任中尉指导员,所在部队归属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为李明阳。

  1942年,王伯新受命在地方物色情报人员,收集日方情报。老人回忆,在收集情报期间,有一天下午天色刚黑,他回到家中探望家人,不料没过多久,就有2名伪军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搜捕他,发现情况不妙后,他立即转移到友人许荣周家,次日从西窑过河回到部队。“后来了解到,是商会姓缪的人告密的,他是个汉奸!”老人咬牙切齿地说道,这是他第一次经历危险,现在想想仍心有余悸。

  1943年上半年,王伯新和战友李学俊身穿便衣留守一处村庄,观察日军动向。当时,他们住在一个老奶奶家中,不料有伪军乘汽艇下乡扫荡,搜刮他们身上的钱财。这时,有日军经过,便押他们回去处置。老人眼里含着泪水,悲痛地说,被押途中所见遍地都是死尸啊,生灵涂炭,日本人真的太残酷了!后来,幸得一位僧人及时搭救,说他们是村里的村民,这才躲过了一劫。

  当年10月27日,日寇发动大扫荡,老人所在的部队在东台丁庄附近与日军遭遇,激战后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后,60多人被俘,关在台城东文庙里。一个月后,日军用专船将他们押送南京,关押在珠江路老虎桥49号南京战俘集中营(原江苏第一监狱),这是当时南京规模最大的战俘营。

  回想起在战俘营中的日子,老人满含热泪,几度哽咽。“战俘营中过的是非人的生活,上午要被押往日本的工地做苦工,要是哪天不外出做苦工,下午四点才有东西吃。寒冬来临的时候,也只有一条毛毡被御寒,要是生病了也没人医。”老人痛苦地回忆道,“有一名年轻战俘,越狱后被抓,日军将他拖到战俘营大门口,用一根粗铅丝戳进胸部,绕成U字形,来回拖拽,活生生地被折磨致死。”第二年盛夏,日军从南方运回来一车俘虏,关在密不透风的车厢内,由于缺水、缺氧、缺食,到达南京战俘营时,20多具尸首已腐烂。

  “我能侥幸活下来,是因为当时我在一队负责队里的日常事务,分派我抄工号,不用出去做苦工。”1944年上半年,妻子历经千辛万苦,从老家赶来南京探望他。当时战俘营办了合作社,每天由鬼子用枪押着厨工到外面卖烧饼。为了见到王伯新,妻子每天都到烧饼店老板那哭诉,说自己从老家赶来,想见自己的丈夫一面。烧饼店老板被感动,带信给王伯新,最终夫妻俩在狱中相见。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他这样幸运。一位汪姓老乡的父亲也从老家赶来探望,却想不到办法与儿子见面,后来儿子病死营中,到临终之时父子也没能见到面。

  1945年秋,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王伯新他们被集中安排在南京毗卢寺。南京各界人士纷纷组团慰问,战俘的善后事宜由新六军上校人事科长负责。之后,战俘中的军官有两条去路,一部分遣送回家,一部分编入陈诚担任部长的军政部第17军官总队。“我编入了七中队,驻地在无锡,后改编入十四中队,解放后,便回到了东台。”

  老人的儿子王绍曾说:“父亲就是我们家中的一宝啊,他心态非常好,对生活一直充满信心。每天都会读书看报,天气好就去公园散步,要是天气不好就在家中来回走700步。”王绍曾家住四楼,他特意在中间层楼道安置了小椅子,让父亲爬楼累的时候歇歇脚。“父亲却很少用,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再努力’。”

  如今王家已经是四世同堂,老人说:“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是党领导了新中国,人民的生活才有了提高,我们的生活才过得越来越幸福。”

  李世旺:保家卫国,义不容辞

  18岁参加新四军,历任新四军老七团战士、司令部机要通讯员、粟裕同志贴身警卫,历经大丰小海、南通曹家渡、安徽桐城、高邮战役等100多场大小战斗……从东台国际大酒店西边的巷子往北走,记者找到了抗战老兵李世旺的住所,今年93岁的他身子骨还算硬朗,说起当年抗战的故事,老人记忆犹新。

  李世旺原是三仓镇镇南居委会人,1938年的一天,15岁的他在新农替地主家除草,除完草回头时,眼前的一幕让他震惊,拿着刀枪的日本鬼子正在肆意杀戮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就在李世旺愤怒地看着这一幕时,鬼子正一步步向他靠近。李世旺被鬼子按倒在地,锋利的尖刀架在他的脖子上。虽说心中充满恐惧,但李世旺还是倔强地昂起了头,此时鬼子面目狰狞,准备将李世旺杀死。就在这时,鬼子身边的翻译向鬼子咕噜咕噜地说了一通话,鬼子这才放走了李世旺。

  自那之后,李世旺心中便充满了对鬼子的恨。1941年,新四军东进宣传小分队来到三仓,李世旺第一次知道有新四军这样一支让穷人翻身打鬼子的军队,他二话不说,主动要求参加新四军,成为新四军老七团五连的一名战士,随后便跟着大部队离开家乡,走上抗战的道路。

  1941年,新四军在浙江渡江时遇到了海匪,为了抢夺敌人的船只,从小生长在海边的李世旺建议攻打敌人的帐帷,帐帷打倒之后,敌人的船只前进较慢,这时新四军乘风而上,准备将敌人拿下。谁知狡猾的海匪全部跳进江中,准备逃跑,李世旺熟识水性,他和几个战士跳进江中,将敌人死死地按在水中,打了个胜仗。新四军带着船只回到弶港的根据地,战士们都向粟裕汇报说,我们都是按照李世旺这个小鬼的方法做的,粟裕拍拍李世旺的肩膀说,“小鬼干得好!”

  虽然是对海匪打了场胜仗,但终究不是面对凶狠的日本鬼子。1942年,李世旺终于赢来了攻打鬼子的机会。那是在南通的刘桥,1200多名新四军遭遇到1000多名鬼子兵,战斗很残酷,老七团5连的战士子弹快打光了,连长命令全连上刺刀,与鬼子进行生死搏斗。连长一声令下,李世旺第一个冲了出去,面对迎面而来的敌人,他没有害怕,想到家乡那些惨死在鬼子刀枪下的老百姓,他心中充满怒火,狠狠地将刀刺进鬼子的胸膛。这场战役中,虽然5连打了胜仗,但仍然有30多名战士牺牲了,李世旺的心里一点也没开心起来。战斗中,李世旺表现突出,战友们纷纷赞赏他年轻有为。粟裕特地前来看望他,并让他入党,调任司令部电讯通讯员。

  在司令部,李世旺跟随粟裕得到了很好的历练。一次,李世旺需要给粟裕送去军队电报,寒冷的冬天里,李世旺衣着单薄,当他经过一片河水时,为了不让电报弄湿,他将电报折叠好含在嘴里,从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游了过去。当粟裕收到这份电报时,被这个小伙子坚毅的精神感动,立即脱下大衣,给李世旺穿上。并不断称赞他:“小鬼做得好。”在跟随粟裕的日子里,李世旺得到粟裕的教诲和关怀。李世旺说,他从农村出来不识字,是将军和夫人楚青教会了他识字。而将军在空闲的时候,还会与他们谈谈抗日的形势,教他们一些打仗的谋略。

  1943年,在安徽桐城战役中,驻守桐城的日本兵有700多个,新四军决定从3000人的部队中挑选出200个拼刺刀的精英,与敌人来一次白刃战。李世旺主动加入到队伍中,他拿起刺刀,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向敌人证明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在这场战役中,270个日本兵被杀死,活捉了170多个,其他的鬼子灰溜溜地逃跑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高邮城里的鬼子拒绝投降,12月份的高邮战役成为中国抗日战争中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在粟裕的亲自指挥下,李世旺跟随将军身边随时传达战斗命令。一周时间的战斗,速战速决,取得辉煌战绩,而这一周李世旺跟随粟裕始终没有合过眼。高邮解放之后,粟裕亲自任命李世旺为新四军某连连长。

  说到这里时,老人的眼中噙着泪水,在他看来,战争年代虽然承受了大伤小伤,激战过程艰苦而危险,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肩膀上就承担了保家卫国的责任。抗战经历不仅让李世旺跟随粟裕学会了很多,更让他懂得无论何时,当国家需要我们,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冲上前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